李远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方案(壬寅冬季)
新冠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咽痛、咳嗽,部分患者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部分重型、危重型患者可有胸闷、气促、大汗出、四肢厥逆等。工作室中医药专家团队充分挖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远实先生防治疫病经验,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和芦溪本地气候、季节、人群特点制定本方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李远实先生强调中医药防治该病要注重治未病,预防方面要散风寒、祛湿浊、清热毒、扶正气;治疗要早,截断病势,否则变症蜂起,增加治疗难度。同时要“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一、预防方药
1、防疫茶:
适用对象:普通人群预防使用(孕妇及特殊疾病患者须遵医嘱)。
药物组成:香薷3g、金银花3g、连翘3g、陈皮3g、桔梗3g、干姜2g、生甘草2g、大枣1枚
服用方法:开水泡服,每日1剂。
2、成人预防方:
适用对象:成年人预防使用(孕妇及特殊疾病患者须遵医嘱)。
药物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0g、藿香10g、陈皮5g、法半夏5g、苍术10g、厚朴10g、白茅根15g、淡竹叶5g、甘草5g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
3、儿童预防方:
适用对象:儿童预防使用(特殊疾病患者须遵医嘱)。
药物组成:柴胡5g、黄芪5g、防风5g、白术5g、北沙参5g、板蓝根5g、金银花5g、甘草3g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
4、 食疗预防:
姜枣茶。生姜、大枣、陈皮适量,少量红糖,煎煮,代茶饮。有理气和胃、散寒通阳的作用,对于怕寒凉、湿气重者较为适宜。
黄芪乌骨鸡。黄芪30克,乌骨鸡半只,放砂锅中炖至鸡肉熟烂,加调味品,饮汤食肉。有益气、养肺、固表的作用,对于表虚不固、体虚易感冒者较为适宜。
党参山药陈皮粥。党参10g,山药20g,大米(或小米)100g,陈皮5g。将党参、山药洗净切小丁,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煮开10分钟后,加入洗净的陈皮,再煮20分钟至大米烂熟即可。有益气健脾作用,适用脾胃虚者食用。
百合银耳莲子羹。百合20克,银耳(干)20克,莲子150克,枸杞子15克,冰糖适量,放入砂锅中炖煮至汤变浓稠即可。有润肺止咳、除烦安神的作用,对于肺燥干咳、心烦失眠者较为适宜。
二、治疗方药
1、疏风清热抗疫方:
适用对象:疫邪外袭,风热犯卫,热毒郁于上焦,主要表现为恶风、或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质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药物组成: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薄荷10g(后下)、牛蒡子10g、金银花15g、连翘15g、杏仁10g、淡竹叶6g、板蓝根10g、芦根15g、甘草6g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
2、解表清热抗疫方:
适用对象:疫邪外袭,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热毒郁于上焦肺经,主要表现为恶寒、或发热、全身酸软乏力、无汗、咽干咽痛、咳嗽痰少,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浮滑。
药物组成:麻黄5-10g、桂枝10g、杏仁10g、葛根30g、白芍10g、生石膏30g、金银花15g、连翘15g、马勃6g、射干6g、桔梗10g、薄荷10g(后下)、甘草6g、生姜10g、大枣6枚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
3、解表散寒抗疫方:
适用对象:疫邪外袭,风寒湿邪困于太阳肌表,兼有热毒,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伴咽干咽痒、少许干咳,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浮滑。
药物组成:麻黄6-15g、羌活10g、独活15g、北柴胡15g、前胡10g、枳壳10g、茯苓30g、川芎10g、桔梗10g、香薷10g、厚朴15g、金银花10g、连翘15g、黄芩5g、薏苡仁30g、杏仁10g、生石膏15-60g、甘草6g、生姜10g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
4、解表化湿抗疫方:
适用对象:疫邪外袭,风寒犯表,湿浊阻滞中焦、侵犯胃肠,主要表现为恶寒、或发热、全身酸痛、无汗、脘腹痞闷不适,或腹泻、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药物组成:麻黄5-10g、葛根15g、升麻10g、赤芍10g、川芎10g、白芷10g、香附子10g、紫苏梗15g、陈皮15g、茯苓30g、法半夏10g、香薷10g、藿香15g、厚朴15g、通草6g、大腹皮10g、草果6g、甘草6g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取400ml,分2次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
三、中医外治
1、穴位按摩
按摩合谷穴、迎香穴、风池穴、尺泽穴、足三里。按压时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度,按压10秒左右后,缓缓上抬,再往下按,反复操作,每日按8-10次。揉按穴位主要起到调畅气机、提高机体免疫力。穴位位置及取穴方法如下:
合谷:拇、食指并拢,手背第1、2掌骨之间有一肌肉隆起,在隆起最顶端处取穴。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风池: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平齐。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找尺泽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即是。
足三里: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2、刮痧疗法
刮痧可调动营卫之气,起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的作用;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提高身体免疫力,对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有效果。
保健穴位处方: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太冲。
作用:大椎穴疏通督脉,宣发阳气;肩井穴清泻肝火、宣发肝气;曲池穴清肺宣肺;足三里穴健脾养胃;太冲穴清肝平肝解郁。总体达到健脾养胃、清肺疏肝的作用,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新冠肺炎有⼀定的预防功效。
3、艾灸疗法
冬季寒湿病邪为主,通过艾灸,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来提升我们身体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力。
常用穴位:足三里(双侧)、神阙、中脘、气海。
足三里:用清艾条温和灸15分钟(每个穴位);神阙、中脘、气海:每次选择一个穴位,用清艾条温和灸10分钟。每天上午或晚上灸一次。
4、中药足浴
生姜、艾叶、肉桂、花椒适量,水渍泡脚,可增强免疫力,有助睡眠。
5、佩戴香囊
将香囊佩戴身上,或悬挂于床边、窗前、案头。药用苍术、藿香、石菖蒲、小茴香、艾叶、草果、羌活等,以上各等分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内做成香囊,具有芳香辟秽解毒之功效,以预防疫病。孕妇及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鼻炎等)者不建议使用。
6、李氏腹背八卦针灸疗法
腹背各取八卦,八卦之中心,腹以神阙,背以命门。腹,以灸为主,针为辅,背则反之。主要作用为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等,增强抗病能力。
备注:以上方药仅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